目前分類:節氣‧保健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 
   盛夏裡發生的許多莫名怪症,其實大抵脫不了「寒害為患」。


  夏季原以暑熱(溼)為主氣,但因冷氣及凍飲氾濫,寒氣不免侵淫。寒主收引、凝聚,《素問‧舉痛論》:「寒則氣收」。寒為陰邪,具沉靜、向下、向內,以及「泣而不行」、病位固定的特點。如果從中醫角度稍予溫暖回陽,立即可復。
 
  三歲的小兒,耳朵超大,古靈精怪,非常討喜。這天卻苦著臉進來,說已高燒一日(逾39度),指著喉嚨和肚子,說這裡、那裡痛。

  給他吃了一包暖胃的藥,照照燈,按摩一下,拿了幾天的去風寒藥。下回回診時,爸爸說,「吃了一包就好了,但換弟弟肚子痛,因為沒給醫生處理過,所以吃了三包才好」。

小兒眉間青筋,也是寒氣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 最近Facebook上,有人傳這兩則影片,為解網友及病人的疑惑,敝人不得不揣淺陋,做了如下說明:
  公視「獨立特派員單元」是藥還是毒,這兩段影片是舊聞,內容與現實有所出入。
  科學中藥的真面目 part 1
  科學中藥的真面目 part 2
 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 生活裡有許多小細節,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扮演無形殺手的角色,若沒有仔細查問,病人總是一再重蹈覆轍,治療效果當然大打折扣。所以,如果時間允許的話,我總是嘮叨地一再詢問,早餐吃什麼?三餐怎麼吃?有沒有吃…?晚上睡覺有沒有吹冷氣或電風扇,怎麼吹的?穿什麼衣服睡覺…等等。別嫌我囉唆唷,這些雞毛蒜皮,是有意義的。

冰牛奶、冷飲喝不得
◎ T大某博士生已看診一段時間,平常也知不食生冷。
    有一天,她突然很困擾地說,「欸,可是醫生,麥芽糖在牛奶裡化不開呀…」
    什麼?這個陽虛水盛的傢伙到底在說啥?
  「牛奶是冰的…」
    嗄?你喝冰牛奶?
  「是呀,我們家都這樣,已經習慣了,所以忘記那是生冷的…」
    大約被我驚詫的表情嚇到,她趕緊說,「以後知道了…」

◎之前還有另一對姐妹花,妹妹有西醫所謂「鼻過敏」的毛病,經三伏貼及服藥,即見顯效;姐姐則長年為痤瘡(尤其在下頦部位)所苦。治療一段時間後,才無意間發現,原來他們家習慣早餐喝冰牛奶,不論風雨寒濕,經年如此。 
   這怎麼使得?真是苦了那堅強的鐵胃,也傷了脾肺陽氣,姐姐更是寒氣凝於胞宮,怪不得陳寒如此難排解。


◎某位溼熱頗盛的病人,原來有個習慣,早起空腹必喝一杯冰涼的奶茶,然後再展開一天的生活,殊不知寒涼傷了脾陽,導致她運化不及而堆肥,甚至疲態百出。(25/May/2011)

◎雯是老病人了,所以一些基本的觀念大抵具備。最近她在運動中心跳有氧體操,跳完一身汗,她說:「有媽媽居然說,想喝一杯冰咖啡…」真是無言,這種媽媽能帶出怎麼樣的小孩?
   有一次,在遠百門口,看到一位年輕媽媽,抱著口水直滴的小孩,顯然是脾寒。但這位媽媽卻還讓他喝冰可樂!孩子的健康就這樣在無知與錯誤的身教中,一點一滴地把根基給蝕毀了。(23/Oct./2010)

冷飲冰果常是夏日腹痛腸瀉的元凶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 中醫古來即有復病的概念,疾病的復發,分為食復、勞復(因勞復發,包括房勞)、自復(無明確誘因而自行復病,多因餘邪未盡,正氣尚虛,無力抑邪,邪氣暗滋,而致舊疾復發)、情志復(情感因素引發復病,最常見的是怒氣)、重感復(餘邪未盡,復感新邪,致新舊邪奄纏,尤以體虛外感最常見)。

   其中食復最為常見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即述:「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」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曰:「夫病新症,脾胃尚虛,穀氣未復,若即食肥肉魚膾、餅餌棗粟之屬,則未能消化,停積在腸胃,使脹滿結實,因更發熱,復為病者,名曰食復也」。所以大病方癒,宜清淡、緩慢復食,不宜驟進肥甘,以免病情反復。

    食復,除了機體虛弱因素外,若誤食、過食,皆可能引發舊疾。
《金匱要略‧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24》:「所食之味,有與病相宜,有與身為害, 若得宜則補體,害則成疾。」

   某婦年過40復得一子,又於斯時舉家移民,還去念了個學位,勞瘁可知。七年後回國,精衰神憊極矣,經調理得安。上星期回診自訴眩暈症復發,若無外感因素,應不致如此。反覆詢問是否誤食什麼,起先她都說沒什麼啊!
後來,她想起來說,最近每天都打果菜汁給先生喝,她也就跟著喝了半杯,並常喝柳丁汁,還有一些生冷的瓜果。

   賓果!元凶現形了!
   就氣虛不易化飲(體力不足,濕寒不易排出體外)者而言,這些生冷瓜果就是引發她復病的「發物」。

筍易發濕疹‧李東陽攝

   發,引發之意;所謂發物,攝食某些食物後,易誘發某些新舊病或加重痼疾。發物的定義,乃是相對,而非絕對,因人因病因時而異。

   例如各種糖類及含糖的加工食品,可視為糖尿病患者的發物,一般情況下宜減食或禁食;但當病人出現低血糖症狀,此時發物便成救命靈丹。對肝膽疾病患者來說,肥膩、油炸燥烤食品等為發物;同理,竹筍、生冷、酸辣食物,可視為胃病患者的發物。幾乎每種食物,都會有人過敏,但較易致敏的食物有牛奶、雞蛋、魚蝦海鮮、筍、香菇、酒糟、芒果等。

   發物也是食品,適量食用,多數人不會不適;但過食或新病大病後、慢性病及個別體質因素考量下,誤食不當之物,即可能引發舊疾、增重病情。

    發物範圍很廣,一般按其屬性分為六類:
一、發熱之物,能助熱動火、傷津劫液,薤、薑、花椒、胡椒、八角、韭菜、大蒜、煙酒、桂圓、荔枝、榴槤、燒炸烤炙物等加工品;易令急性發炎或感染加重、擴散。熱性體質宜少食或避食。

二、發風之物,多有升發、散氣、火熱之性,能使邪毒走竄,如茄子、豬頭皮、蝦、蟹、筍、香菇蒂、雞蛋、椿芽等;過敏、瘡瘍患者宜避食。

三、發動血之物,多有活血散血之性,能動血傷絡,迫血外溢,如大蒜、麻油雞、燒酒雞、羊肉、胡椒等,崩漏帶下、月經過多、吐血、咯血、鼻出血、皮下出血、尿血、痔瘡出血等病症,不宜食用。此部分與發熱、動風(註1),部分重疊;肉類發物屬異類蛋白質,較易引起過敏反應;如發斑、發疹、起水疱、發熱、感染擴散、潰瘍出血等,故俗傳鴨鵝肉、蝦蟹等發物「較毒」。

四、發冷積之物,多具寒涼滑利之性,能傷陽生寒,影響臟腑運化,如西瓜(大多數瓜類均屬之)、梨、柿、冰飲等各種生冷之品;寒性體質宜少食或避食。

五、發濕熱之物,多具黏滯、肥甘滋膩之性,如冰寒、瓜果、飴糖、糯米、醪糟、酒、肥肉、小麥製品等;痰(註2)濕挾熱體質宜少食或避食。

六、發滯氣之物,多半滯澀阻氣、較難消化,食積脹氣、諸痛者不宜多食。如芋頭、蕃薯、豆類等。

食芋易脹氣‧李東陽攝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 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   這麼冷的天,令人想起薑的諸多好處,俗諺「冬吃生薑,不怕風霜」、「早吃三片薑,賽過喝參湯」,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,性味辛溫。生薑既供日常食用及調味,又是中醫防治疾病的常用藥,用途極其廣泛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 又屆立冬進補,國人習慣於冬三月(立冬後的十月、大雪後的十一月及小寒後的十二月〉進補,因為冬季嚴寒,人體代謝機能相對下降,精氣物質封藏,服用補藥可強旺脾腎功能,提高正氣,以達到來年春天不生或少生「溫熱病」(如SARS)的效果,此即內經「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」的具體驗證。另如青春期兒童欲助長發育、老年人欲補虛延年,皆可藉冬令進補,助一臂之力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   秋老虎的炎威(俗云『晚立秋,熱渹渹,音 ㄏㄨㄥ』,今年立秋交節氣在傍晚),即將告一段落;今天白露,氣溫開始下降,空氣中的水氣遇冷而成露,露凝而白,晨起所見,草木上濛一層白氣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    時令到了立秋(今年落在八月七日,下午五點交節氣),立,開始之意,秋季開始,氣溫將由熱轉涼,昭告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了。其實,立秋之後,大約還要一個月,經過處暑(處,退卻、止也;暑氣到此而止),來到白露,夏暑的炎熇熱氣,才會真正平息下來。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三伏天燠熱至極,大家喜食冰解暑,蔡雲有詩為證:「初庚梅斷忽三庚,九九難消暑氣蒸,何事伏天錢好賺,擔夫揮汗賣涼冰。」古時無製冰設備,盛夏那來的冰呢?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璧如/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

每年夏天,從小暑經大暑到立秋,這段時間(大約一個月7/7-8/7)是全年最熱的階段,通稱三伏天。一般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頭伏(通常在小暑前後),第四個庚日二伏,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。《陰陽書》曰:「立秋後初庚為末伏。」

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