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兩天尾牙,我在診所吃了病人的潤餅。翌日原本有個不很想去的「飯局」(其實只能待一個鐘頭,純應酬,但第一時間沒能說出拒絕的話),結果當天早上,母親打電話要我回家吃潤餅,原先我說沒空,轉瞬想,「不回家看母親,反而去作幫襯什麼的,這太離譜了」,立即掛電話回絕。
 潤餅皮很小張,是南門市場買的。爸爸喜歡吃潤餅,所以我家的潤餅向來都很大捲,面對這袖珍的、瘦細的餅,還頗不習慣。
 母親緩慢地攤皮、灑上花生粉、豆皮、蛋絲作底,然後佈菜(鍋子裡的菜,底下有個瀝湯汁的滴盤,這樣菜才不會太濕),放上芫荽,然後捲起來,拿給坐在旁邊等候的我。
 曾經輕微中風的她,身上滿佈生命滄桑的風霜,右手不太俐索,跌過好幾跤,行動不很麻利,一向由父親照護用藥,我插不上手。此刻,我接受她習慣給的「餵養」,這是她的慣性模式。
 因為諸多不便,母親無法再如以往,精心主中饋,家人三餐經常將就著吃,飲食營養非常之不足。因此有時我會利用下診後的深夜,準備一些需要長時間燉燜的食物(老人家須軟爛食),或者清晨起來準備一些蒸食。
 我能煮什麼呢?其實不脫記憶中媽媽的路數,從小到大帶的便當、長大後某些不便時期,母親幫我精心製備的食物,那些家常卻清鮮雋永的滋味。偶爾合她的胃口,她便讓舍妹捎個話,「喔,你越來越會煮了唷。」
 其實,我向來不需要老師(典範是要的),亦步亦趨的學習模式會讓我窒息,在家中我也很少幫廚,因為母親要的只是「機器人」。搬離家後,從不下廚的我,參考一些食譜,頂多電話詢問,然後改頭換面,彷彿久經訓練,很快就搞出一桌菜。這對我來說,實在沒什麼難的。
 於是,我和母親之間,重複著「餵養、哺食」的互動模式。儘管,曾經私心竊想,如果有個像洪蘭一樣知性的母親,我應該會優到九重天去吧?可事實上,我是包覆、浸潤在這懵然直感的情境裡,騃騃蹭蹭地成長,這天生的沃肥、我選擇的功課,形塑了這一切。

感謝天下母親,給我們來到人間歷練的機會。

 前幾天有位生產險出狀況(37週來診,心臟功能僅常人一半,當時轉述業醫的親屬叮囑,最好別開刀引產,因風險太大。僅約服10帖水藥即生產,但胎盤無力剝脫,導致血崩,緊急輸血)、還有幾位乳腺炎的病人,看到她們為產育下一代,飽受諸多折磨,心裡非常不忍。
 前面這位還擔心奶水不足,我安慰她,都差點送命了,只為了接引他人來到世間,光這點恩德就很大了;其他都不重要,只要還能好好活著,就很棒了,餵不餵奶,那也是老天的安排。
 今天凌晨,41歲的產婦,隔了18年順產第二胎,一有破水跡象,立即喝預備的藥,速度快到差點來不及。起床後看到簡訊,心裡頗安慰,這是為前面這位血崩病人治備的藥,雖然因西醫的諸多顧慮未服,卻也因此多準備一份,而照顧到這位新產婦。
 生命總是這樣,儘管樣貌繁複,牽絲絆藤的因緣,卻在其間勾串。業緣的牽引,讓親子互相挫磨,卻也互相成就,人世間種種故事,由是展開。

 感謝我的母親,總是傾其所有,竭盡所能地消磨她的體力與健康,給了我來到人間歷練的機會,親恩浩蕩,實在難報啊!

 願人子皆能感念父母的養育恩情
 願所有臨產婦皆平安順產
 願所有新產婦皆奶水充足、無有堵塞
 願天下母親盡展歡顏,健康、自在
 願一切眾生遠離顛倒夢想、毋有恐懼驚怖
 (30/Jan./2013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liclinic 的頭像
    drliclinic

    李璧如醫師的治未病筆記

    drlicli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